知識服務系統 加值應用
新聞
工研院助量產 屏東藜麥爆紅
陳育賢
中國時報
2017/2/2
因有著豔麗的花穗而成為近來南台灣最夯的農產「紅藜麥」,其外型賞心悅目又有喜氣,人氣與日俱增,原來,紅藜麥是近年於工研院協助下產量倍增的產物,它不僅漸成屏東縣原鄉的代表農產品,附加價值也翻了好幾倍。 工研院指出,有「穀類紅寶石」之稱的紅藜,原是原住民使用了百年以上的傳統作物,不僅營養價值及抗氧化力高,隨著追求養生的飲食潮流,近年更成了國際間熱門養生食物。 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副組長李士畦指出,為了發展原鄉特色產業,工研院在原民會支持下於屏東縣原鄉導入「農業6級化」計畫,工研院團隊建置作物栽植管理系統,到把廢棄稻殼加入土壤的「生物炭技術」,以調節土壤酸鹼度到達適合紅藜的生長環境,不到1年之後,每分地產量就增加2至3倍。不只產量翻倍,紅藜麥品質也明顯變好,葉寬、株高與穗長都增加,讓這項不施任何化學藥劑的生態農法,成本比慣行農法低,收益卻明顯增加,讓農民增加了不少信心。 目前工研院也逐步推廣到包括屏東縣的三地門、霧台、瑪家鄉、獅子鄉,都可見紅藜的蹤跡,現有種植面積約30公頃,占全台紅藜種植區域逾30%。 未來更將規畫成立合作社或公司行銷,甚至發展電子商務,朝國際化發展,並將推動紅藜生態科技莊園,結合地方生態旅遊,提升觀光產值,進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讓紅藜麥的絢爛色彩,帶動地方農產業的轉型
生物炭、稻穀炭、農業廢棄物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202000366-260107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Dynamics in Two Agricultural Soils Amended with Manure‐Derived Biochar
Emission Reduction of 1,3‐Dichloropropene by Soil Amendment with Biochar
Biochar Impacts on Crop Productivity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n Andosol